近日,读了《中国纪检监察报》刊载的《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一文,不由佩服雍正治吏的独到之处:考核评价官员,既看其是否干净,又看其是否干事,无所作为的清官照样要摘乌纱帽。这一用人导向,促使当时的官场风气迅速扭转。雍正肃贪治懒的治国方略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贪污腐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常态,导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官员评价标准:只要不贪腐就是“好官”。于是,出现了康熙王朝末期庸懒成风,官员通不过考核的很少,被严肃处理的更少的怪现象。因此,雍正掌权后,着力纠偏,对于像常三乐之类的“操守廉洁”但“懦弱不振”的庸官坚决撤职。
当前,随着惩贪治腐和作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约束和监督,少数干部认为如今做官没多大意思,于是滋生起“只要不贪腐就行了、工作好坏无所谓”的思想。其实,不贪腐只是“底线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敢作为、勇担当。该作为不作为、该亮剑不亮剑,是一种消极的守规矩,这种不作为就是不负责。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设计了一个北村人梦中观摩阎罗王上殿升堂判理一个官员死后去向的场景:一个穿官服的人走进阎罗殿,自称为官清廉,一生所为无愧鬼神。阎罗王却不买他的账,哂笑道:“你在人间做官时,一生中处处求得自保。有些冤案因为怕惹祸上身,不敢仗义执言,这是有负于民;有些繁琐沉重的公务,你因为怕担责任,没有尽力去做,这是有负于国。无功即有罪矣。”在纪晓岚看来,好官不只是不要钱,重要的是心存无私,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我们要像雍正治吏那样,肃贪治懒两手抓、两手硬,既要防止为政不廉,又要防止当官不为。在重拳惩腐的同时,还要猛药治懒,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增加群众评价在干部考核中的“砝码”,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效能监督和刚性问责制度,加大对责任心不强、办事拖拉、推诿塞责等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的问责力度, 让“勤勉者不吃亏、懈怠者不得利”。
“百姓谁不爱好官?”从古至今,好官都是百姓之幸、百姓之福、百姓之盼。作为人民公仆,仅有为官清廉的品质还远远不够,创造勤政为民的实绩,才是人民对官员的由衷期盼。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0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至今对他仍念念不忘?答案很简单,他给老百姓办了好事,谋了福祉。他的人品、官德、党性,无不系于他身上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处处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这是他为人民群众所念叨、所敬仰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又艰巨,亟需一大批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勇挑重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如一地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勇于担当,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变成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并努力实现之;必须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同时,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己奉公、殚精竭虑地履职尽责。如此,人民对肃贪治懒的“双赢”改革效应才会充满期待。(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