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正衣冠,主要是在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自己做起,端正行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正衣冠,周恩来总理是面最好的镜子。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一直是那样衣冠整齐,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穿军装、解放装还是西装、中山装,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面对友方还是敌方,周总理总是衣冠楚楚、端庄大方,得到各国各界人士的尊崇和景仰。周恩来仪表垂范,得力于他的衣冠穿之有魂,正之有方。
朴素节俭、入时得体,是周恩来正衣冠的一贯主张,因而树立起享誉中外的衣冠形象。1938年,中共代表周恩来兼任国民党军队政治部的中将副部长,制一套布料将军服,让着呢料的将军们脸红。上世纪50年代做的睡衣和睡裤,屡破屡补,一直穿到逝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用作枕巾;袜子补了又补,一个补袜板,从西柏坡用到北京;一顶帽子都破了,还是舍不得扔掉。60年代在沈阳接待外宾,穿一件后腰上有线织补丁的“礼服”,笑对劝他换衣的同志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别人看着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日本友人冈崎嘉平太与周总理见面几十次,有次总理从办公室来到客厅,冈崎见总理衣袖上戴了个套,问知是怕磨破衣服袖口、胳膊肘的套袖,感动不已,回去给夫人和孩子们说:“一个大国的总理,穿衣服这么节省,太伟大了,我得向他学习。”后来他直到去世,也没再做新衣服。
衣冠,作为个人用物,是经济状况的反映,也是生活品位的外化。正衣冠,既是外表形象的整饬,更是思想作风的改进,道德人格的完善。风纪整齐、表里如一,是周恩来正衣冠的道德纪律标准。对待自己,他勇于自律。当年在重庆,他曾参加苏联大使馆庆祝苏军打胜仗的宴会,酒醉晚归,违反了中共代表团成员晚上12时前必须回到周公馆的纪律,他接受邓大姐的批评,并在组织生活会上认真作了检讨。对待家人,他严格要求。侄女在下放所在地选拔参军,他让其回去当农民;他逝世后,侄女考上大学,邓大姐调查核实后方为祝贺。周总理一生热爱人民,清正无私,严格律己,鞠躬尽瘁,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树立起大公无私的政治道德形象,是国人正衣冠的典范师表。
周恩来的正衣冠,既有开放接轨的国际眼光,又有始终不渝的民族自信,弘扬民族传统,融入世界潮流,博得世界人士的敬仰。1954年,周总理在华沙戏谑穿着深蓝和深灰中山装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像是“一堆乌鸦”,大家在笑声中意识到缺乏与世界接轨的意识。1963年,周总理深夜打电话给出国艺术团,转告梳大辫子的曲艺演员,绣金凤凰的红旗袍是中国的传统风格,解除了艺术家们怕影响新中国形象的顾虑。
孔老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课题,共产党人周恩来作出了完美的答卷。想想周总理深入灾区深入群众,一些机关大院远离实际远离群众的公仆,应当好好地正衣冠;比比周总理节俭自持,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些挥霍浪费公款,在声色犬马中丢弃操守、腐化堕落的干部,应当认真地治治病。“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能多困于所溺”,只有像周总理那样,养成正衣冠的习惯,才能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永葆共产党人的纯洁本色和良好形象。
周公恩来,古今中外真君子。今人正衣冠,当学周总理。(中国纪检监察报)